主题词:零售业

我国机场零售业务值得期待

2008-09-01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国航空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中国民航总局统计显示,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近5年来年均增长18%2007年达到了3.88亿人次。

 

机场旅客流量的飞速增长以及零售业态根本性的变革,正为中国的机场零售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

 

尽管潜力十分巨大,但与国际先进机场相比,国内机场在零售业上的收入却显得相形见绌。据介绍,2006年中国所有机场服务收入为228.5亿元人民币,其中非航空业务收入占比不到40%。在非航空业务收入中,机场零售业收入所占比重为1/3左右,总的市场规模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2006年全球机场零售市场总值达到了240亿美元。

 

据了解,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国际枢纽机场的非航空收入(主要为机场零售收入)一般占其总收入的60%70%。相比而言,中国内地三大国际机场的平均水平现在只有30%左右。

 

造成中国机场零售业发展滞后甚至机场手握“金蛋”却发生亏损的原因,根源在于体制性制约。商业经营在过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机场零售只是充当“绿叶”的角色。

 

国内机场在零售等商业开发上,往往“肥水不流外人田”,机场下面设立商贸、旅游、广告等子公司。既有的机场零售业务也往往环境较差,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管理。餐饮、商业、服务上的相对垄断性还造成机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乘客无力或不愿在机场消费。

 

与国内机场将机场零售视为“辅业”相比,各大国际枢纽机场均将零售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不仅是因为零售业务已成为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更因为该项业务从战略角度加强了各机场的区域枢纽地位。

 

机场零售业务利润率较高,不仅直接增加了机场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产生充足的现金流,为机场改扩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充裕的零售收入允许机场适当降低起降费用,从而比区域内其他机场更易成为航空公司基地机场的首选。

 

航空公司更愿意选择那些与它们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相匹配的机场作为其基地机场。那些在零售方面定位准确、供应丰富的机场往往能吸引更多一流的航空公司,从而带来更多的客流,并步入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机场的零售收入。

 

独特的零售模式甚至可使机场本身成为旅行目的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和新加坡樟宜机场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在这些机场,到港旅客经常因为只顾着购物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旅行目的。

 

虽然存在众多制约,中国未来的机场零售业务仍然非常值得期待。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机场运营商的后发优势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的机场大多数还在建设扩展之中。机场运营商完全可以在设计阶段,以零售收入最大化为原则,将零售布局充分考虑到机场整体布局的设计中去,从而尽可能避免日后因零售业务不理想而再斥巨资重新布局改建。

 

今年326日建成启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零售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其中,除零售区、国际免税品区、餐饮区外,还设立了近7000平方米的便利服务区,服务包含银行、外币兑换、酒店咨询、计时休息区、商务中心、网络服务等。几乎同时启用的浦东国际机场第二号航站楼也使上海浦东机场商业零售面积从8000平方米增加到2.8万平方米。机场零售价位开始逐步与市区趋同。

 

广州白云机场2007年也进行了商业布局调整,目标是将机场零售实现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