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零售价

药品最高零售价只是浮云

2011-11-21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一支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超过6500%。

  一支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超过6500%。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日聚焦药价虚高问题,并直指除了中标价虚高之外,发改委制定的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更是高得离谱。


  
  中标价“潜规则”
  
  据报道称,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业内人士提供的药品产品价格目录中,一些用于治疗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药,从出厂到医院零售的中间利润都超过了400%。最离谱的是,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每支0.32元,中标价18.49元,医院零售价21.26元,中间利润竟超过6500%。
  
  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的药品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但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部门对这个问题都讳莫如深。不过,一家药厂负责人透露,该厂生产的某治疗妇科病常用药的整个投标和定价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操作。她说:“医药代表拿到我们的药,报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往投标办报。”这种药出厂价7元,中标价56元,而“药厂也就挣1元左右”,其他利润给了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而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基本固定,只有抬高中标价,各方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专家强调,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
  
  最高零售价的虚高疑云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制定了最高零售价,并要求根据审定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价。
  
  然而,记者调查时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据此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仍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
  
  业内专家称,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实际上,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更是高得离谱。这个“天花板价”是如何制定的呢?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却同样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药品加成政策应调整
  
  专家指出,解决药价虚高,除了要整治招投标中的种种乱象,还应调整药品加成政策。目前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必须按照中标价采购药品,购进药品后再加成15%卖给患者。因此,医院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偏爱采购中标价高的药品,一些治疗常见病的便宜好用的药品却进不了医院的采购目录。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表示,“假定患者花12.65元买一种药,如果政府解除15%的管制,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权,它们可以到市场去挖掘便宜的进货渠道,如果出厂价只有1元,市场上肯定有3元的进货渠道,假定它们按3元进货了,政府不管它加价多少。如果医疗机构最后卖出的价格是6元,患者节省了6.5元,医保基金节省了6.5元,它本来是赚1.65元,现在它这个药赚了3元。那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做这种管制呢?”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