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铁业 限产令 定价权

【投资者报】钢铁业“限产令”意在定价权

2009-05-26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5月20日表示,谈判结果还无法预料,15天内,中方与三大矿山没有任何接触。中方坚持2009年澳矿长协价应降45%,巴西矿价格降40%。

  随着6月30日国际铁矿石谈判最后期限的日益临近,2009年这一谈判正陷入僵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5月20日表示,谈判结果还无法预料,15天内,中方与三大矿山没有任何接触。中方坚持2009年澳矿长协价应降45%,巴西矿价格降40%。

  然而,在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中国开始对钢铁业产能过剩进行调整。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首次就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时隔4年,钢铁业“限产”为何再次走上台前?

  淘汰落后产能稳钢价

  “限产令”很容易让人想起2005年。当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国内50家钢铁企业采取“限产保价”的措施,试图稳定钢材价格。

  与4年前相比,此次的“限产”少了“保价”二字,但在政策意图上,均有稳定钢价的目的。

  分析两次“限产”,都在钢价大起大落的背景下发生,似乎从中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逻辑:只有“限产”才能提高钢价,从而解决现阶段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保证钢材市场的稳定。

  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5月21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通报》出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稳定钢材价格,使钢铁行业走出亏损。

  《通报》称,当前钢铁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约过剩25%~30%。

  “限产令”的出台,表明工信部下大决心抑制钢铁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对此,政府相关部门曾三次发文逐步落实,《通报》就是国家第三次发文,而这三次发文在内容和落实深度上都逐步升级。

  2005年7月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首次以国家公文的形式提出,由于乱建厂等原因,国内钢铁供大于求,行业很不稳定,并强调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钢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次《通报》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达到稳定钢材价格的目的。

  而2009年3月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细则,进一步要求要严控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并规定淘汰高炉、电炉,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最近的《通报》明确,要依法关停落后产能,并严格执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有关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

  5月21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限产令’的出台与其说是限制钢铁过剩产能,不如说是纠正其发生偏离的运行轨迹。”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尽快从金融危机的创伤中走出来,但钢铁行业的运行却与之相背离。

  加速钢铁产业重组

  业内人士认为,《通报》的出台,可以被理解为是《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推进执行的加速器,亦或是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开端。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一直是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而在既有条件下,实行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

  马忠普向本报记者表示,钢铁企业重组,还需要“政府”这只手在背后推动,而仅靠发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最近几年,钢铁业重组虽有推进,但步伐并没有预期的快。

  今年3月,《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细则将这一目标调整为,国内排名前5名的钢铁企业,其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

  就目前钢铁业的现状而言,短期内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而《通报》的出台,无疑对大钢铁集团是个契机,尤其是钢铁业上市公司。如果重组潮来临,估值相对较低的钢铁股将会显现投资机会。

  对大钢铁集团而言,通过并购重组小型钢企,既可以扩大产能,又可以节省新建产能的成本和时间。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国家倡导的。

  争夺国际定价权

  除了淘汰落后产能稳定钢价和加速产业重组,此次《通报》的背后,更凸显了中国钢铁战略的意图,从而增加了其在国际定价权上的砝码。

  从三次发文可看到,无论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加速产业重组,都暗含着一个中心问题,即提高中国在国际定价权上的话语权,尤其在进口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上。

  一直以来,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吃足了苦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过低,导致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进口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方相互竞价,导致铁矿石价格提高,破坏了整体铁矿石价格的谈判。

  尤其是2008年,中国钢企发生亏损,“罪魁祸首”就是高昂的铁矿石成本。

  “现在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就是抓住我们没有真实需求支持的虚假产能这个把柄,而抑制落后产能有利于增加中方谈判的筹码。”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

  姜谦也认为,“限产令”的出台,与铁矿石谈判背景有关,但不是此次政策出台的主因。伴随着国内钢产量的过快增长,铁矿石进口不断创新高,国内铁矿石的虚假需求也给国际矿石巨头提供了谈判筹码。

  在铁矿石谈判问题上,马忠普向记者表示,中国要有大局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多渠道获得铁矿石资源,组建成大钢铁集团走出去,收购海外铁矿。这都有利于降低钢企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8/9357241.html(投资者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