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电动车 市场 争夺

【上海证券报】中国加入电动车市场争夺战 5000亿金矿谁挖

2009-06-19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虽然新能源汽车目前离中国的消费者还比较远,但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正欲趁着技术变革的大趋势,利用新能源汽车成就其非常规性的超越。

  虽然新能源汽车目前离中国的消费者还比较远,但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正欲趁着技术变革的大趋势,利用新能源汽车成就其非常规性的超越。正如一位专家所说,“ 中国企业应该抓住电动车的发展机会,对传统格局进行冲击,改变对国外技术依赖的现状。”

  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赛道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已经打响。

  6月16日,上海证券报获悉:中国和日本已经在南美展开“战斗”!蕴涵丰富锂资源的玻利维亚即将成为锂矿的能源战场。地质学家认为,玻利维亚盛产锂矿,就像沙特阿拉伯富有石油。中日在外交及公司层面在近期都展开了紧凑的行动,双方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最终控制未来的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而谁拥有了足够的锂,谁也就掌握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虽然日本很可能已经在锂矿的争夺战中先胜一筹,但收购力拓失败的中国将会以双倍的努力,在南美及其重要的金属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投顾问汽车行业分析师李胜茂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参与争矿,说明了一点:中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未来发展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从产业导入期向快速发展期迈进。

  虽然新能源汽车目前离中国的消费者还比较远,但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战略布局,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后有着基本的商业逻辑支撑: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当按照常规性的追随无法做到超越欧美汽车巨头时,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趁着技术变革的大趋势,进行非常规性的超越。而新能源汽车恰好可能成就这种超越。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超越”式发展的最佳机会。

  在这样的思路下,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占据重要地位。“事实上,我们跟国际最先进的电动车技术相比,差距并不是太大,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但我国在市场、政府扶持的力度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因此,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将有望达到5000亿!” 李胜茂这样向记者表示,“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一地,到2012年,根据政府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将达到900亿的产业规模;武汉市政府的规划是1200亿……全国的规模加起来少说也有5000个亿。”

  国家技术标准将尽快出台

  在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新能源车等组成的“新能源汽车大家族”里,能实现零排放的电动车无疑获得了业界更大的欢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在上周举行的花都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绝不是汽车强国,我们沿着传统的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差距仍然很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已经兴起,电动车应该作为国家战略性技术来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电动车行业首个《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已经拟定完毕,上报国家标准委审批。新标准的主要起草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的相关人士则向上海证券报透露,目前该标准已经递交到中信部,正在等待该部门的审批。

  中投顾问汽车行业分析师李胜茂向记者表示,未来政府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会以即将颁布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为依据,而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车型推荐目录》都将参照这一技术标准。这就意味着电动车标准将颁布或成新能源车补贴依据。

  与之前的电动车标准相比,即将颁布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对电动车的诸多性能设定了严格的技术指标,如最高时速不低于75公里,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不能低于160公里,百公里能耗低于16千瓦时等。从动力性到安全性,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

  “其实关于电动车的技术标准已经在行业里讨论了2、3年了。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门槛,规范行业,防止电动车行业出现混乱无序发展的状态,是一个提前预防型的标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电动车组的仇斌这样认为。

  “因电动车标准始终难产,目前电动车有好多方面只能依循自己的企业标准或者说检验规范来对产品进行限制。正因为这样,每个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各不相同,这样电动车的质量保证就产生了很大分歧。所以有必要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让电动车的质量等方面有法可依,有规可查。”科技部863电动车项目小组王成这样介绍。

  据他介绍,即将出台的电动车技术标准具有“中国特色”,它既能保护支持国内产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别人(跨国公司产品)的产品。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跟国际巨头相比,并不落后。

  产业化提升进入快速通道

  事实上,技术标准的出台,为电动车企指明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仍是来自政府的大力扶持。

  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工作进度要求,6月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将出台。但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的调查,今年6月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可能性不大,相关知情人士表示,“最快也要2、3个月的时间。”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已经进入提速期。中投顾问汽车行业分析师李胜茂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从产业导入期向快速发展期迈进。

  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频出。政策扶持方面,未来三年100亿元的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新能源车推广运用的资金,已经超过前十年国家投入的新能源汽车科研资金的10倍。到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亿元,重点在于充电电站的建设和电网改造,普通消费者购买时的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以及相关企业的税费减免。而“十城千辆”示范项目的运行,令新能源汽车购买给予补贴等政策自下而上地启动市场,路径准确鲜明,对于该产业是重大利好。

  其次,各地政府也将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地区产业的未来支柱,纷纷给予政策倾斜。

  6月12日上午,比亚迪首批十辆F3DM型号新能源汽车向深圳市政府交付使用。深圳市发改局副局长吴德林在交车仪式上透露,深圳正在制订新能源车产业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方案等政策,包括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措施,预计将于近期出台。

  同样在6月初,武汉市“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汽车产业振兴计划是重点内容,到2011年,新能源公汽线路增至20条,新能源公共汽车增至1000辆。政府采购乘用车按不低于10%比例选用新能源汽车。几乎同时,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动汽车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试点基地也在武汉揭牌,东风电动车公司副总经理杨守武曾宣布,2009年初将下线东风自主品牌首款混合动力汽车,全年的目标销量为5000辆。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车企的新能源产业步伐也悄悄加快。比亚迪汽车股份公司相关知情人士表示,比亚迪的电动车最快将在4季度开始向个人消费者进行销售。

  长安新能源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未来3年内,长安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将预计投资10亿元,形成不同档次、不同用途、搭载不同系统的中混平台化、弱混规模化、强混产业化研发能力,覆盖商用车、A级、B级、C级产品。2014年长安汽车将实现产销新能源汽车15万辆,2020年达到新能源汽车产销50万辆以上,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者。

  5000亿 “金矿”的挖掘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相当复杂,但在电动车上的投资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经制定了2012年新生产汽车中有10%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鲜明目标,新能源电动汽车最主要的部件是动力电池、电动机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而动力电池要实现快速充电、安全等高性能,是技术门槛最高、也是利润最集中的部分。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学杰预测并坚信锂离子电池市场将会是一个金矿:到2020年,中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储能电池的市场规模预期会更大。

  业内专家表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在电池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则相当重要。当前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开发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如美国福特、克莱斯勒,日本丰田、三菱、日产、韩国现代、法国Courreges、Ventury等。而国内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吉利、奇瑞、力帆、中兴等车企也纷纷在自己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中搭载动力锂电池。

  “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11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小型锂离子电池生产大国,在未来几年,日本的小型电池产业会更多地向我国转移,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高端产品技术的开发,不仅仅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必将带来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黄学杰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池技术开发商的激情也水涨船高。

  近日,致力于“超级电容和电池”双驱动技术的上海雷博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帅鸿元对媒体表示,未来五年内公司计划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产品实现批量出口,进而成为大型电动车行业龙头企业。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电动车组的仇斌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已经有数千家,其中部分企业的技术条件已经能够通过行业检测,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满足市场规模销售的量,还是很困难,产能上去了,但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方面能不能保证,谁也不敢说。也不敢贸然投资。这样就形成一个两难的状态,企业的规模上不去,成本也下不来。”

  “电动车替代传统汽车的时间较长,但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犹如投资原始股。”陈清泰说,“中国企业应该抓住电动车的产业机会,对传统格局进行冲击,改变对国外技术依赖的现状。”

  原文发布地址:http://auto.ifeng.com/topic/xny/news/industryanalysis/20090619/52828.shtml(上海证券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