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沪陕 出现 三聚氰胺 超标 乳品 凸显 奶业 监管 顽疾

【南方日报】沪陕出现三聚氰胺超标乳品 凸显奶业监管顽疾

2010-01-07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乳业专家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再现暴露出我国乳业上下游对接还不完善,“奶源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失衡是根本原因所在”。

  最近,国内乳业两宗使用三聚氰胺超标乳品案被曝光。日前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消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查处,产品召回涉及7个省(区、市)。上海熊猫乳品公司董事长王岳超等三人已被批捕,下周将提起公诉。而更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去年12月金桥三名高管被批准逮捕。

  乳业专家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再现暴露出我国乳业上下游对接还不完善,“奶源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失衡是根本原因所在”。

  最新 广州暂未发现问题产品

  记者昨日走访广州部分市场,暂无发现有问题产品。在广州岗顶、石牌附近卖场走访,记者发现商场里售卖的奶粉品牌和炼奶等乳制品产品并没有上述两问题品牌。一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超市售卖的炼奶品牌一向只有雀巢和风行两种。

  广东省质监局昨天向记者表示,该局对乳制品监管和抽查工作高度重视,自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该局加强了对省内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至今为止未发现有三聚氰胺超标现象。

  此外,记者昨天从国家质检局发布2009年第3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公告中看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抽查中,质检部门抽查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8家企业生产的58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全部合格,未发现有三聚氰胺超标。

  上海相关部门表示,目前,问题乳制品已得到全面控制,未造成社会危害。

  分析

  原因一:乳业复苏超预期奶源供应又失衡 部分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造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监管部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严厉整顿,关停、关闭、淘汰了一大批企业。同时,为加强监管,还出台《食品安全法》以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保障乳品安全的法规。

  然而,为何多个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仍不能阻止不法商家添加“三聚氰胺”?多位乳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述事件暴露出我国乳业上下游对接不完善。“奶源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失衡是根本所在”。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国内乳业的恢复力度似乎超过了业内的估计,在乳业大力恢复的当下,上游奶源的供应和下游市场的需求出现失衡,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在奶源上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西部乳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王伟民指出,行业复苏令奶源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凸现。“去年9月份后国内奶源供应紧张,抢奶事件又发生。”据其介绍,部分企业为抢奶源,私下与养殖户交易,以高出几毛钱的价格抢购养殖户原先协议买主的奶源。“去年9月之后至今在陕西的奶源收购价最高点已达3.8元/斤,平均收购价为3.5—3.6元/斤,而去年上半年奶源收购价仅为2.6元/斤”,王伟民称,“现在收购价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还高”。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昨天告诉记者,国内乳业复苏之后,奶源需求再度出现紧缺,“预计原料奶短缺比例达20%。”据陈莲芳分析,造成目前原料奶紧缺的原因,一方面是养殖母牛数量大幅减少。由于去年上半年受经济危机、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原料奶需求剧减,国内养殖户很多都减少养牛量,或将母牛当肉牛屠宰。“估计2009年主产区非正常淘汰的奶牛数量超过100万头。”另一方面国内乳业市场复苏超出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乳品产销量增长超过99%,而上游原料奶供应由于有生产周期———奶牛一般要养二年才能产奶,导致奶源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奶源供应又跟不上,造成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据业内人士称,去年9月份之后,国内奶源价格猛涨,涨幅超过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值,“去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奶源价格相比,涨幅超过50%,甚至100%”。

  部分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比如销售更多产品、降低成本,就铤而走险使用造假奶生产乳制品。根据陕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就来自在2008年10月复检时,将不合格样品偷梁换柱后,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并在去年销售旺季时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问题炼乳。

  原因二:监管有漏洞问题奶粉未追踪流向 专家担心问题奶源不止上海陕西两家企业

  监管不力被认为是三聚氰胺幽灵再现的另一主因。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此次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事件再现,说明相关部门监管打击的力度不够。

  大品牌、大企业一般不敢造假,“大品牌一旦造假被发现,损失沉重。”陈莲芳指出,像一些小企业、小品牌则无所谓,因为这些小企业和小品牌毫无品牌价值,奶源短缺时为了卖更多产品,就会造假。据陈莲芳介绍,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业市场淘汰了一大批乳品生产企业,然而更多乳企也相继冒出,据他透露,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新冒出来的乳企有700多家,有部分乳企是原来被关闭又重新开工的。有专家指出,国家监管部门对大品牌、大企业监管严格,但对中小乳企则缺乏管理,“监管部门对众多中小企业管也管不过来,人手有限,精力有限。”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目前我国对乳品的监管存在漏洞,“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王丁棉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包括问题产品从企业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有专家担心,使用问题奶源的现象可能不仅上述被查出的两家企业。

  专家建议:如何避免“淡季倒奶,旺季抢奶”? 国家可尝试“计划”乳业生产

  “淡季倒奶,旺季抢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业上游仍处于恶性循环,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多位乳业专家认为,根本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奶源供应失衡,或者一时供不应求,或者一时奶源短缺,乳品产业将长期处于不健康发展,有关产业升级、带动三农、提高国内人均乳品饮用量等问题都难以实现。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品专家陈莲芳指出,国内奶源供应量、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隔一二年就会再出现“安全大事件。”据他介绍,目前在上游养殖环节,很多养殖户对奶牛饲养量不敢扩张,怕奶牛养多了,奶源供应量大,淡季时收奶价被压低、亏本。

  包括王丁棉、王伟民等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发生在乳业市场的造假事件,几乎都是“奶源作怪”,国家应该控制上游奶源价格使其平稳。陈莲芳建议,我国乳品产业不宜实行完全市场竞争,对于这一特殊产业应实行计划生产。据他介绍,在欧盟等国家,政府对于这一产业是介入干预的,实行计划经济,按需生产,不许生产者随意增加产量,否则将罚款,这样可保证上游奶源供应平稳,同时也能防止奶源价大起大落而影响奶农、消费者、企业三者的利益,进而保证乳业安全。

  原文发布地址:http://health.sohu.com/20100107/n269423691.shtml (南方日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