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深度剖析:医药黄金十年刚起步 2010是价值发现年
过去十年间,药品市场总规模由2000年的157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6.46%。2010年,预计全年药品市场规模可以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
药品市场规模明年或超1.5万亿元
中国是用药大国,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简称南方所)发布的报告,过去十年间,药品市场总规模由2000年的157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6.46%。2010年,预计全年药品市场规模可以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
用药规模巨大催生与之相匹配的产能。2010年中国医药(17.75,0.15,0.85%)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56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生物制药行业是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得生力军,过去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82%。发展到2009年,实现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7.88%。
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十年将成为医药行业黄金十年的理由有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一直占GDP的5%以下,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标准起码是5%以上,像美国达到了17%,随着经济好转,财政收入增加,我们的医疗卫生投入会进一步加大。”这一观点和从容医疗基金经理姜广策不谋而合,姜广策表示:“中国的医药工业现在只占3%的GDP,医药股市值只占全市场的5%,都太小了,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方面是老龄化加快拉升的用药需求。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到2019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7%多,而老年人的药品需求占药品总需求的一半以上,”林建宁说,“需求方面还有个慢性病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是‘欠债’的,很多老年病、慢性病并没有被发现,尤其是在农村等没有体检习惯的地方,1.6亿高血压病人中真正有比较理想治疗方案的不超过8%。在全民医保之后,慢性病的药品需求会进一步激发出来。”
最后,我国的医药市场还远未饱和,“药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增长率不会超过6%,但中国的药品增长率都在20%,这使得国际大的制药企业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资本推动也是促进医药黄金十年的理由。”
根据南方所所长林建宁的预测,在GDP增长不低于7%、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8500亿元增量投入能够按进度到位的预测前提下, 2011年中国医药工业还将有23%的增长,达到15450亿元的规模。
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大洗牌
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要如何分配?众所周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长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刻不容缓。
11月9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蓝图缓缓打开。
根据南方所报告,2009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持续增加,但71.6%的企业只创造了20%的产值和10.3%的利润。未来的医药行业,“大而全”与“小而精”企业将获得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的小规模企业则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意见》指出,在五年的调整期内,“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实现基本药物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分析师认为,这将利好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华北制药(14.77,0.04,0.27%)、白云山(18.16,0.28,1.57%)A、华润三九、哈药股份等普药上市公司。
创新药物上,《意见》指出:“争取有1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实现产业化。抓住全球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及一批临床用量大、销售额居前列的专利药陆续专利到期的机遇,加快仿制研发和工艺创新,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利到期药新品种。”
南方所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医药出口以低端化产品为主,80%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医用敷料,西药制剂的出口比重仅为3.6%,而印度已经达到15%的水平。因此,“制剂出口”成为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意见》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5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发达国家的GMP认证,制剂在药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目标明确实施稍显模糊
调整中机会将降临在谁的头上?分析师表示,根据政策要求,恒瑞医药(58.65,0.83,1.44%)、华东医药(34.20,0.48,1.42%)、通化东宝(16.39,0.12,0.74%)等替代进口原研药的高端仿制药、仿制创新药生产企业都有机会。国药股份(26.55,-0.07,-0.26%)、中国医药、复星医药(13.83,0.03,0.22%)(国药控股)、一致药业(34.51,-0.01,-0.03%)等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有望参与基本药物配送。
另外,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国药集团整合中生集和上海医工院,华润集团整合北药集团,上海医药(23.08,0.75,3.36%)与上实医药、中西药业重组成为新上药集团。
《意见》中提出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对此,分析师认为,大小药企的两级分化是必然的。从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角度来说,央企的整合非常符合政策的要求。
虽然《意见》相当振奋人心,但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意见》仍有自身的不足。那就是虽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但是却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方案,“比如《意见》中明确提到了要减少国内医药企业的数量,但是具体怎么减、减多少并没有一个十分量化的指标。”
虽然政策的实施还不甚明朗,但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曾表示,“从宏观的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基药扩展版、新版GMP(药品生产管理标准)、生物医药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到细化行业的《重大传染病专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新管理办法》、《中药注射液的689新技术标准》等政策,包括各地的生物医药扶持政策,都有望年内出台”。
相信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医药行业必将呈现一番新面貌。
仿制-仿创-创新:距离有多远?
“现在以仿创为主,完全自己创新的可能不到1%,国外也是这样。”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虽然批准的新药数量不少,但是结构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一类新药占比不到10%。从内销方面看,基层地区的用药水平低,支付能力有限,主要使用传统普药,定价高的新药无法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
以阿伐他汀为例,辉瑞公司的阿伐他汀全球销售额128亿美元,中国的销售额为12亿元人民币。国产的仿制阿伐他汀年销售额仅为2.5亿元人民币。
新药创制和成果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医药产业的生命力源泉。“企业想引进创新技术,在仿制当中也有一些创新,称为‘仿创’。”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说,“项目来源方面,有些是自己投资去做,大企业还是有所谓的研究部门,有的上百人,但上千人的寥寥无几。”他介绍,总的来说,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引进新技术约各占一半,“还有一种方式是企业并购,比如先声药业(美股)兼并重组现有的企业获取新品种。现在有些并购就是产品的并购。”
原始创新难
周期长,环节多,审批麻烦,这是新药研发漫漫征途上的障碍物。“新药研发链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I、II、III期,有的可能还有临床IV期。而临床申报和新药申报,光审批时间就很长,临床前的环节就更多了,一个真正的创新药需要大约10年以上的时间。”芮国忠说。
南方所的报告显示,不仅时间周期长,国内研发一种新药的资金成本至少是2亿-5亿元人民币,其中60%-80%费用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所以客观来看,以目前的医药生产力水平,短期内难以在药物原始创新中有明显突破。
不过,对已经上市的品种进行工艺改进、提高质量,也是一种创新。“这些虽然不是新药,但改进后标准提高、成本降低、效果更好,副作用降低,国家也是鼓励的。”芮国忠说。
针对重大疾病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马上要执行新的GMP,对生产的要求会影响研发的模式。方正证券医药分析师刘亚明认为,医药工业产业链的核心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这三个环节在整个医药产业中所占利润比例分别为5%、10%、80%。“可见制剂创新在拉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比原料药要有效得多。”
“其实现在的创新环境很好,各种政策可以说是最和谐的时期,国家投入特别大,‘十一五’期间国家拿出60多个亿。但每个项目支持的力度不一样,主要针对重大疾病。”芮国忠说。
例如,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点明要“研发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加大传染病新型疫苗研发力度,争取有15个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投放市场。”
市场机制不健全
芮国忠认为,目前医药创新最大的问题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往往说创新都是医学的角度,但从创新的市场体系看,与国外比,我们的技术创新的价值还是低估了。”他说:“举个例子,同样的技术,国内国外差不多,国外可能卖1000万美金,国内只能卖100万人民币。国内企业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去购买,也没有这个意识,那么,怎么去评估?谁去评估?我们这一块的环境与国际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对创新的推动是不利的。”
药企并购浪潮:大全强与小专精的时代
2010年7月,华润和北京市政府签署重组北药的协议,并以337亿元年收入超越新上药集团,排名行业第二。自此,三大医药央企的座次重新排定,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基本划分完毕。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与新上药集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药集团重组医药央企“5变3”
继成功重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后,国药集团于2010年4月吸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650亿元年销售额稳居中国医药行业榜首。
在国药集团将中生集团和上海医工院纳入其医药版图之前,央企医药集团一共有五家,分别为国药集团、中生集团、华润集团、通用集团以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虽然上海医工院下有现代制药(16.76,0.28,1.70%)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是在央企序列上,上海医工院的身份仍是科研院所。
作为独立的研究院所,上海医工院与国内多家医药企业都有深入的合作,与其合作研发获得收益的医药企业不胜枚举:“蒽环类系列抗肿瘤抗生素”使浙江海正医药迅速壮大;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成为“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恒瑞医药借助医工院研发成果成为国内抗肿瘤化学药物领先企业;创新药物“头孢硫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3亿元。
而国药集团重组的另一央企医药集团——中生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产供应商,主要从事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三类生物制剂的制造销售。中生集团2008年收入49亿元,我国90%的计划疫苗正是出自该集团。中生集团整体并入后,成为国药集团的第八个业务板块,直接弥补国药集团在工业上的短板。
今年4月12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这也是医药科研院所首次并入产业集团。
于是,医药央企“5变3”尘埃落定。国药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医药央企。
新上药集团上市公司“三合一”
新上药的重组,A股市场的印象应该更深刻一些。去年10月,在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停牌80个交易日之后,市场期待已久的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终于揭开面纱。
在重组方案中,上海医药被保留,并通过吸收合并、购买资产等方式打造“新上药”,而上实医药、中西药业退市。新上药集团囊括了此前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旗下核心医药资产,成为上海国资下医药产业的唯一上市平台。
为了“整体上市”,上实系主动放弃了两个壳资源: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这让外界十分意外。“如果要考虑卖壳,肯定会拖累整个重组的进程,给重组带来不确定性。”重组方案的核心设计者之一、上药集团助理总裁葛剑秋这样解释道。而上海国资委对这一方案亦予以了态度明确的支持,放弃两个壳资源、舍小利以成大事。
今年2月,新上药集团重组方案获批,首先完成了医药全产业链的梦想,在国资系统中,成为继国药集团后,第二家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特别是在医药分销板块,上海医药目前拥有国内第二、华东第一的分销平台。
华润集团迫不及待拿下北药
华润集团自2000年以来将触角伸向医药领域,利用资本和政府资源,在十年时间内,通过整合东阿阿胶(48.38,-0.31,-0.64%)、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形成了中药、化学制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和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平台。
重组北药以前,央企医药平台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国药集团、新上药和华润。2009年,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0亿元、实现利润36.3亿元,位列国内第一;而
“新上药”的总资产将从80亿元跃升到223亿元,销售收入将从230亿元跃升到300亿元,实现净利润8.8亿元,是仅次于国药集团的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华润暂时位列第三。
2010年7月,华润和北京市政府签署重组北药的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合组一家医药公司,华润的医药资产和北药的医药资产都纳入其中。在对该合资公司的持股上,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持股30%,华润集团持股70%。
有业内人士认为,医药行业的三巨头中,国药是国内最大的药品分销商,而新上药也是上海市居于垄断地位的药品分销商。在此情况下,华润迫不及待地拿下北药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北药是北京市居于垄断地位的药品分销商。
重组后,华润集团医药收入约为337亿元,其中北药269亿元、华润三九48.5亿、东阿阿胶约20亿,超过新上药的300亿元,跃居第二位。
整合后优势明显
11月9日,工信部、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将在未来数年内鼓励优势企业跨省区重组,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 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表示:“未来10年,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将从目前的12000家减少到2000家。”
大型医药集团的优势在医改之后尤为明显。例如,就目前上海医改的两种模式“闵行模式”和“松江模式”而言,都是将医疗机构所需要的基本药物订单汇总,由政府部门集中采购,一种药品只选定一家药厂进行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规模越大、药品种类越多的药厂越容易获得订单,而生产规模小、药品种类少的厂家则容易被排除在整个区域市场之外。据了解,由于生产能力强,新上药集团旗下28个厂几乎包揽了上海松江区435种基本药物的供应。
国际药企并购初现端倪
国内三大医药行业巨头并购如火如荼,国际之间的医药企业并购也在热烈地开展中。
11月1日,法国制药商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以5.206亿美元(约合34.7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这是外资医药巨头对中国本土OTC(非处方药)药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另一方面,中国药企也积极在海外寻找有并购价值的企业。
11月9日,中国赫格雷(大连)制药有限公司与加拿大URO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并购其全部资产和技术,成为我国首家收购国外医疗器械公司的民营企业。
赫格雷公司高层认为,加拿大URO公司研发的数字化膀胱监测系统在中国尚属于技术空白,此次并购将推动中国数字化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
达摩克利斯之剑:药价控制
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苦头,沃华医药(16.92,0.62,3.80%)今年应是深有体会,其主打产品心可舒片未能进入目录,直接导致公司业绩在众多医药上市公司中垫底。然而,进入目录却不一定意味着利好。
早在去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颁布时,就有分析师指出,进入目录的基本药品很可能要“牺牲”一定的价格空间,国家很可能对基本药物的价格严格控制。
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天坛生物(23.40,-0.27,-1.14%)发布公告,国家发改委 2009 年 7 月 28 日发布了《关于制定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等 14 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出厂价格的通知》,公司生产的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和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产品的出厂价有较大幅度降低,虽然其他疫苗产品也有价格较大幅度提高的,但“按照公司常规生产计划,该通知将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年收入减少 1亿元以上”。
药价控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这里可见一斑。
国家采购疫苗利润微薄
9月12日,全国大规模的强化免疫——麻疹强化免疫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次强化免疫的全部疫苗均来自国药集团旗下生物板块的四大生物制品所,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定价,价格为1.1元/人份。
在疫苗领域,由国家采购、免费接种的俗称为一类苗,消费者自主消费的俗称二类苗。计划类疫苗的价格都非常低,而近年来各方面成本都在不断攀升,只有像国药集团这样的大型药企,才有足够的规模来消化产量和承受较低的价格。
天坛生物作为生产疫苗的“国家队选手”,是卫生部规定的11家有资格生产甲型流感疫苗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计划疫苗主要供应者之一。近日,天坛生物有关人士也对媒体表示计划类疫苗定价偏低是目前公司认为最需要支持的地方。
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介绍,目前政府对药品的定价多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而上述企业人士认为,成本的上涨是滞后的,以此为依据确定的价格不利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硬件升级等投入。
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指出,新的药价政策有可能在明年出台,大的方向是鼓励创新,鼓励优质优价,“但如果药价‘三控’政策全国推广,那么对医药市场的格局冲击就比较大,不仅会直接冲击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会影响零售药店的利润空间。”
多地出台政策控制药价
据报道,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307种药物、几千个品规中,药价的平均降幅达到25%-50%。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报告中指出,1997年以来,政府累计降价25次,使药价水平下降在30%-80%不等,累计减少药品销售额约553.6亿元。
广东省物价局今年8月发出《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自今年9月1日起,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将采取控制最高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价率的“三控”管理,试行2年。
按照“三控”的上限计算,一盒出厂价为10元的药品,从厂家出厂价到批发商的手上最高可以加成30%,也就是可以涨到13元;之后到医院可加成25%,也就是16.25元;而到药店可加成35%,也就是说,零售药店的最高零售价可达17.55元。
广东首推药价“三控”之后,全国其他地区也陆续摸索控制药价的规定。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下月起,北京市将实现所有药品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同城同价”。这意味着,今后患者再去二级以上医院,拿到同一厂家同一规格药品的价格也将全市统一。据预测,调整后药价将平均下降16%,价格上涨的药品将不超5%,未来一年为患者节省的药费将达到30亿元。
国联证券认为,药品降价政策一直是悬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政策之靴久未落地也制约了医药板块 10 月份的整体表现。面对高企的上游原料成本,药品降价无疑会极大挤压药品生产厂家的利润,尤其对中成药企业在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冲击明显。
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新的药价政策”将推迟到明年出台。这比原定 10 月底出台的时间至少推迟 2 个多月。分析师认为,药价调整不会单纯只做降价,部分独家品种的价格可能会上调,因此,那些拥有较多独家品种的中成药企业受调价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101119/03578977315.shtml (证券日报)
- ·中国中老年用品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中国零售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宠物市场中国宠物市场“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14-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热点分析报告
- ·2014-2018年中国老年经济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3-2017年中国老年经济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3-2017年中国宠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3-2017 Analysis and Investment Consulting Report on China...
- ·2014-2018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3-2017年中国医药连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艾迪西欲“迎娶”申通 申通或成快...
- ·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跃居全球...
- ·我国快递开始实行实名制:“一纸...
- ·实名制“磨合期”企业面对巨大挑...
- ·国务院培育壮大快递企业:支持兼...
- ·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7.63...
- ·互联网商务受资金关注 零售业将迎...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韩长安的能源情结
- ·武钢:绿色能源“金风”
- ·“焦炭大王”贾延亮
- ·朱林瑶:白手起家的超级女富豪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曹德旺:打造车轮上的透明帝国
- ·鞋界儒商钱金波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郑南雁和7天连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