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多晶硅

【中国能源报】国内多晶硅“困局”急寻出路

2010-12-01 中国零售物流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我国多晶硅供应缺口巨大,大量的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赖进口。

  我国多晶硅供应缺口巨大,大量的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赖进口。由于受到政策、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诸多瓶颈约束,面对国内多晶硅稀缺的现状,国内多晶硅企业却大多处于“看着眼前巨大的市场蛋糕却无权分享”的状态。随着光伏产业发展的步伐加速,国内光伏企业对多晶硅的生产需求更加紧迫,多晶硅企业也正在积极寻找破解“困局”的出路。

  长单解决供需矛盾

  近期,多晶硅现货价格不断攀升,光伏下游企业被动接受,最终将导致组件成本大幅提高,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悖于光伏价格下降与光伏产品得以普及的整体发展趋势。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在1.6万吨左右,需求在2.3万吨左右;预计今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将实现翻番增长,达到3.5万吨左右,但是今年的国内需求却已经达到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但在国内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之际,国际上多晶硅价格却相对稳定沉寂。

  中国光伏联盟相关人士在接收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在引导多晶硅市场规范的同时,不妨吸收国际公司的通行做法。他说:“当前,国际主要多晶硅厂家为了长期战略合作需要,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这主要由于国外多晶硅企业产量较高,长期订单有利于量产调度,降低库存压力;其次是欧美国家电池片制造厂由于制造成本高,纷纷将制造业务向亚洲地区迁移或以代工方式生产,使得本国对多晶硅现货市场需求下降;另外,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急需通过长期订单稳定来料供应。我国有些多晶硅企业由于投产不久,产量规模不大,尚未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现货居多,价格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长期订单则多是定期更新,在目前多晶硅市场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长期订单的低价优势较为明显。”

  该人士还提到,我国政策也应该给多晶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他说:“在目前我国电池组件大量依赖出口的情况下,将无法对进口多晶硅进行提收关税以平抑价差,因此需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多因素制约行业发展

  当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轮快速发展期,许多国内光伏企业宣布扩大其多晶硅业务的产能,但是限制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李胜茂表示,首先,多晶硅的一些关键生产设备还需要大量进口,极大地推高了多晶硅行业的生产成本,这也是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目前真正掌握改良西门子法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并不多,能够实现闭环式清洁生产的企业则更少。此外,相关部门的多晶硅产业发展规划比较模糊。业界与政府在关于国内多晶硅行业产能是否出现过剩的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多晶硅行业一直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

  同时,国家政策对多晶硅产业发展也缺乏有力支撑。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出台了《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从6月1日开始,对我国多晶硅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政策予以制止。而在我国多晶硅生产中,平均综合电耗约为160-200度/千克,电价成本占据总成本比例超过30%。多晶硅优惠电价政策的取消,必然导致多晶硅生产成本上涨,这也是我国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

  国内多晶硅如何走出困局

  面对诸多发展瓶颈,国内多晶硅行业如何走出困局?李胜茂说:“首先,政府部门要在自身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规划,以便有序引导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其次,多晶硅生产企业要切实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增强多晶硅产业布局的地域适应性。最后,多晶硅行业要广泛推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使市场供求总体保持平衡。目前国内用硅量较大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基本上都与几大多晶硅生产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光伏联盟的相关人士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他说:“首先应鼓励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壮大发展规模。”这位人士指出,多晶硅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应鼓励我国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要鼓励多晶硅项目到西部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落地。”他说,多晶硅生产提纯所需的能耗较高,目前电力成本约占据了多晶硅成本的30%-40%。我国西部地区石英矿储量高,能源资源丰富,电力成本较低,非常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实现能源的就地转换,提高能源产品的附加值。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多晶硅产业发展,也是响应国家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号召,有利于获得政府部门的差异化政策支持。

  “应该鼓励国内多晶硅企业兼并重组。”他解释道,相对于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中多晶硅主要由七大厂家供应,目前我国已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40家以上,一些企业存在能耗高、排放大等问题。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的多晶硅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多晶硅企业。我国多晶硅产业起步于2005年,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内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政府应尽快出台多晶硅准入条件。”自国务院出台了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来,多晶硅项目的技改、新建、改/扩建等审批变得十分严格。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亟待通过出台多晶硅准入条件,明确多晶硅行业新准入标准,引导技术水平先进、生产能耗低的多晶硅项目落地,增强投资者信心,确保我国光伏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原文发布地址:http://news.chemnet.com/item/2010-12-01/1467124.html (中国能源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